2025年的上海车展,新能源依然是主流,展出的新车中,传统燃油车30款,新能源车型高达67款,车展结构中,新能源参展车占比从2020年北京车展的38.4%提升至今年上海车展的69.1%,除了国产品牌,一些外资品牌在纯电、混动方面也推出了亮点车型,宝马、奔驰、奥迪等都发布重磅纯电车型。
中国已经连续10年位居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在三电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电动汽车产业链上,中国自主品牌成为了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引领者,当国外车企还在补课新能源车时,中国车企已步入了新能源下半场,其突围点是续航里程再升级,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则是更长的续航、更亲民的价格。
零跑汽车在2025年上海车展全球首秀全新纯电轿车B01,主打高颜值、长续航及智能化配置;五菱宏光MINIEV的换代车型以4.98万元起售,却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百公里电耗控制在9.3kWh。
宁德时代推出新一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支持1000公里超长续航,并解决了北方冬季续航缩水的痛点;欣旺达、亿纬锂能发布800V超快充电池,10分钟补能500公里,适配小鹏、极氪等品牌新车。
固态电池技术首次从实验室走向展台,其电解质材料从硫化物体系向氧化物体系的技术路线分化,预示着未来五年动力电池领域的竞赛将进入纳米级战场。
当“闪充”的技术达到极致,就需要变换角度,不再从电池容量上想办法,而走其它的技术路径,比如通过降低能耗来提升续航。荣威此次车展“上新”的纯电D6,以9.125度每百公里最低电耗,达成了全球量产车最低能耗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其背后是拥有CTB( 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以及一体式热管理技术。华为数字能源发布兆瓦级超充产品,与星星充电的两兆瓦闪充方案形成互补。
如果说2023年上海车展举办时,业界还在讨论智能驾驶是否能够落地,那么2025年上海车展将证明,智能驾驶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必然趋势,已经跃过粗旷发展阶段,步入精细发展阶段。
由小米SU7事故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车展开幕前,视为车圈宣传焦点的智驾话题,在舆论与监管的双重作用下持续降温,有车企在车展前夕紧急将“全民智驾”的宣传海报换成“辅助驾驶”。的确,“高阶智驾”夸夸其谈要不得,但标配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还将是核心卖点。
虽然车展现场,“接近L3”“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误导性词汇基本销声匿迹,但是走进中国自主品牌车,你会感受AI算法已经深入车控的各个领域,从”问界“前体验者排的长队就要看出,消费者的对智驾的热情并没有消失。
无论是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还是未来概念车,今年的展车无一例外将智能辅助驾驶、智能体验作为重要亮点,但智能安全成为各车企竞争的新赛点,成为车企领导口中的高频词汇——安全是智驾和智能化发展的底线,也是企业应有的责任。
鸿蒙智行的余承东在车展中句句不离“安全”——“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吉利银河发布会口号则是“全域AI,安全平权”;小米承诺未来会以更高的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智驾并不是被按下了暂停键,而是进入一个冷静期,小米SU7事故必将引起行业的阵痛,然而,我们相信智驶的未来,就像中国高铁的成长历程一样,也是经历过事故,一度陷入迷茫,经过冷静期,再度把中国高铁推向辉煌。
零跑汽车CEO朱江明的判断是,智能驾驶绝对是未来的大方向。华为的展台规模要明显比前几届大得多,在前一天,华为乾崑宣布ADS 4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这说明,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是对智驾的严管,而不是否定,让真正有实力的车企站出来,而不是大家都去蹭热度。
国家的监管是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随着算法进入端到端的大模型时代,L3是可能商业化,但如果出了意外,车企将兜底和赔付。
在上海车展中徜徉,对于智能驾驶,你可发现中国车企这样两条主线:高端市场聚焦全场景高阶智驾体验,中低端市场强调功能下沉,从供给端来看智驾竞争正由技术导向转向“体验普惠”。
整体上,高端市场聚焦全场景高阶智驾体验(如极氪9X、问界M8等),以端到端、世界模型与自进化架构为核心构建差异化优势;中低端市场则强调功能下沉与性价比突破,带动智驾规模化渗透。
随着L2+级智驾渗透率提升,自主品牌推动智驾功能加速下沉至主流及入门级车型,渗透至大众经济型市场,也就是专家所谓的智能化平权。得益于辅助驾驶技术进步,叠加降本,本次车展上零跑B10、海豹06、枭龙MAX等10-15万元车型,已实现标配/选配高速NOA功能;长安启源Q07上达到新高度——12.98万元起的混动SUV配备华为DriveONE电驱,实现油电同价的同时提供L2.9级辅助驾驶。
比亚迪“天神之眼”率先实现智驾平权,海鸥智驾版将NOA能力下探至7.88万元,小马智行的第七代Robotaxi以成本下降70%;华为、地平线为代表的国产方案商,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20万元级车型,例如小米YU7全系标配城市NOA,极氪007GT搭载激光雷达+Orin X芯片,售价不足30万元。
其实,在智能普权的趋势下,不光是新能源车,证明燃油车也能融入智能生态,完成智能跃迁。在智能化细分领域,消费者们更关心的不是参数表中的数字,而是这个数字能否真正转化为出行体验,智能驾驶的竞争焦点已从感知层硬件堆砌,转向基于神经网络的决策算法优化。
中国知名参展企业以新技术在细分领域里回应消费痛点,底盘技术已成为电车的“数字神经”,实现动力及底盘控制二域合一,集成加速、制动、转向、能量回收等功能。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赋能”,中国技术正成为全球产业的重要支柱,而跨国车企研发权重的东移,专门针对中国深度本土化设计,预示着全球车型开发范式的逆转。
我国相关部门同时强调,在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不能放弃燃油车的攻关,因此,在车展上,长城展出了自研的4.0T V8大排量发动机,定义了一种新的“泛内燃机战略”,中国汽车技术的完善与多元,构成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选择权多样化。
中国车企对产品本质的坚守,则是产业得以生存的底色,当价格竞争让位于价值创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车展的转型,更是一个产业的自我革新,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狂飙突进,还是智能化浪潮的跌宕起伏,中国企业都怀揣着一颗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