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船:勇气 责任 使命(上)

来源:科技日报 | 2007-05-11 11:10

  最近流行一本书:《世界是平的》。据说,这是比尔·盖茨多次向所有决策者和企业员工推荐的一本书。在这本论述全球化的著作中,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这样一段文字:“改变是很难的。对那些没做好思想准备的人来说改变是最难的,对那些不愿改变的人来说改变是最难的。但是改变也是自然的,它不是什么新鲜事。有所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联想到了创新。 

  在今年云南省召开的科技工作会上,科技厅厅长龙江分析了该省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创新主体缺位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企业自主创新有风险,很多企业缺少战略眼光,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愿担风险。” 

  于是,昆船的作为显得特别珍贵,昆船人20多年来表现出来的执着创新的勇气、责任和使命感凸现珍贵。 

  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20多年前,当昆船人面临“军转民”,民品产品为“零”时,他们竟然一下子涉足了30多个产品,虽然事实证明他们当时“病急乱投医”的路子行不通,但那份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勇气却难能可贵。采访昆船时,李涛总工程师说的那句话,此时又回响在耳边:“不知道干什么就是机遇,因为,这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干!”这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 

  最初选择开发的30多个产品什么也没干成,却因为有了失败的代价,他们才最终选择了烟草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把握到了市场。 

  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责任。因为这勇气是因为责任而产生的。 

  上世纪80年代,像昆船这样的“军转民”企业有一批,一些企业看不到前途就散了,昆船的决策者们选择了拼搏。“我们领导班子一个也没有走,也没有选择放弃。说实话,领导成员的工作好安排,但工厂散了,几千职工怎么办?”李涛总工的话,表达出了昆船决策者的责任感。 

  他们的创新还表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 

  昆船人决定涉足烟机制造时,中国的烟机制造整整落后世界40年。中国是个烟草大国,烟草机械成套设备却全部被国外垄断,所以,昆船人决心让其变成“中国制造”! 

  而今,当昆船站在烟机制造和自动化物流系统等领域的世界前列队伍中时,当他们在打造“中国标准”、“行业标准”的时候,他们多了一种使命感。他们代表的不仅是昆船,不仅是云南企业,而是代表着中国企业。 

  李涛这样表达创新的成就:“过去我们出去买技术、谈合作人家理都不理;现在,有新项目,国外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 

  ■评论 

  ●昆船公司的研究开发队伍主要由中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目前拥有博士1人,在站博士后2人,硕士22人,学士1098人,其中有30余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省部级突贡、特贴、优秀青年,昆明市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工程人员、博士30余人。 

  ●多年来,昆船公司逐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最初的数百万元,到2003、2004、2005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分别为7681万元、8678万元、10320万元,每年投入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8%,最高超过12%,远远高于我国中央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5%的平均水平。“十五”期间累计投入技术开发经费达4亿元,年均8024万元,目前,技术开发已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循环。 

  ●1984年,昆船公司组建了昆船产品设计研究所;1992年,昆船产品研究所变更为云南昆船设计研究所;1993年,云南昆船设计研究所被认定为全国首批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之一。 

  1997年,昆船公司组建了云南昆船设计研究院;2004年,昆船公司以昆船技术中心为主体,将分散在子公司的烟机及物流产品的研发职能及相关的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进行整合,使技术中心成为昆船吸引和培养造就技术人才的平台、工程研发和产品研发的平台;2006年,昆船技术中心形成了以云南昆船设计研究院为核心层,以各子公司的总体设计、工艺设计部门为紧密层的昆船技术中心。 

  ■链接 

  昆船公司20多年的技术创新历程,是实现从模仿、技术引进、集成创新,到自主研发、替代进口的转变过程,是国产化烟草机械、自动化物流系统等成套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过程,是成功印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三种创新方式”的实践过程。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公司创新纪实 

  第260期 

  多次写过昆船,却一直没有机会与公司的领导面对面交流过。 

  昆船被列入全国103家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企业,成为一个契机,促成了记者与昆船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涛的采访。 

  昆船公司20多年的技术创新历程,是实现从模仿、技术引进、集成创新,到自主研发、替代进口的转变过程,是国产化烟草机械、自动化物流系统等成套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过程,是成功印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三种创新方式”的实践过程。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