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物流配送模式的转变——从“轻”变“重”

来源:物流掌闻 | 2015-03-02 14:27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和“宅客”,大三学生李丽已经习惯每天在最后一节课下课前打开手机里的订餐APP软件,比较下哪个软件的补贴更多,然后迅速下单,等她到达宿舍时,配送员正好在门口等候。

  对于李丽这样的用户来说,可以直接从手机端的补贴感受到外卖融资的火热。“最近一个月我天天点外卖,满20减10块,算下来基本上只要10块钱就能吃一顿饭,比食堂还便宜。”李丽表示,连学校门口的小饭馆也加入了“外卖大战”行列,生意火爆。

  跟李丽根据“补贴”来决定在哪儿下单不同,在中关村上班的程维习惯用客单价更高的“到家美食会”,在他看来无论是饿了么、美团还是其它APP,各家的补贴现在其实都差不多,她最关心的是送餐的速度和品质。

  国内外卖O2O行业主要分为两种运营模式,即以提供信息和IT整合系统的“轻模式”,和提供物流配送平台的“重模式”。

  从用户体验来看,后者比前者自然要好很多。随着行业逐渐发展,上述模式的划分界限正变得模糊。据“饿了么”配送团队负责人表示,“饿了么”已经组建了1000人的配送团队,覆盖了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到2016年,我希望在每一个十字路口都能够看到饿了么的配送员,我们将成为这个城市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张旭豪如此形容。
 
  而美团外卖则迄今为止还未组建配送团队。王慧文对这个问题并不在意,“时代需要你是什么样子,你就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子,否则社会就会把你淘汰,就像诺基亚一样,轻和重在我看来每隔几年就会切换一次。”王慧文认为,不要迷恋模式这个东西,需要重就重,当年阿里非要建轻模式,结果导致京东做起来了。

  “如果把自建物流看成一个单独的项目,饿了么融资的3.5亿也就是刚刚过了天使轮进入A轮阶段。”上述饿了么前高管表示。他认为美团的7亿美元融资,“如果花一半在外卖上,也是不够烧的。”随着资本不断加码,原本做“轻模式”的公司都会变“重”,“最多不超过半年,你可能会看到美团和饿了么下一轮融资的消息。”

  对另外两个入局者腾讯和京东来说,“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更多意义在于对自身业务的补充。“我觉得入口已经不流行了,这是几年前的东西,今天讲的是场景。比如2014年跟腾讯的合作,白领熟人之间集体订餐的问题,现在每天大概有1000多个微信群用饿了么进行订餐,这就是解决了一些问题。未来像这样类型的场景会越来越多。”张旭豪表示。显而易见,对于腾讯而言,看中的是移动支付场景,而对京东来说,则是将现有的物流配送和外卖融合的空间。

  张旭豪透露,2015年饿了么的战略是“拿高校,拿白领,自配送”。除了在“高校”和“白领”市场联合腾讯、京东与美团一决生死,还将搭建以自有物流培训为核心,社会化物流为辅助的智能化物流平台。“当我们有了合作伙伴的流量,有了自有的流量,有了我们的物流,有了我们的支付场景,当它成为一定规模以后,我们将会成为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其实这就是一个O2O平台的雏形。”

  王慧文则表示现在谈成败为时过早,打车之战一年就结束了,但外卖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外卖这场仗更复杂、更困难也更漫长,最后你能不能活下来,而且活的有尊严,才是成功。”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