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的发展历程是一家传统供应商如何转型、跨界新业务的典型样本。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6月,高大鹏有了一个新身份——正式出任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裁。新身份让他在面对挑战时,感觉“退无可退”。
成为董事长前,高大鹏在CEO的位置上干了9年,什么事都愿意冲在一线。成为董事长后,虽然不必事事躬身,但担子更重了。“当CEO的时候,还有退路,永远觉得背后有一个人在支撑你。”高大鹏说。但现在,作为董事长的他成了团队最后的防线。
德赛西威前身是“中欧电子”,成立于1986年。2001年,西门子成为其股东之一,主力产品是汽车音响、信息导航系统和空调控制器。2010年,德赛集团收购了外方股份,成立德赛西威。德赛西威自此成为一家完全独立的中国企业。
之后15年,德赛西威的发展历程是一家传统供应商如何转型、跨界新业务的典型样本。这家最初只制造车载音响、仪表盘的传统企业,迅速跻身成为国内主流车企的首选供应商,合作名单囊括了理想、小鹏、蔚来、小米汽车、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广汽、长安、上汽等自主品牌,大众、奥迪、丰田、本田、雷克萨斯、奔驰、福特等外资品牌。
财报显示,2015年德赛西威营收为36.7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3.6亿元,到2024年营收已经实现近30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0亿元。
从营收上看,德赛西威是国内头部智驾供应商,但随着智驾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德赛西威也正面临各方挑战,除了同行,还有不断扩大自研的车企、从传统零部件转型过来的Tier1、扩张到域控的算法软件厂商,以及代工厂。
财报显示,2021~2024年,德赛西威智能座舱毛利率分别为24.45%、21.34%、20.58%、19.11%,持续下滑;智能驾驶毛利率分别为20.78%、21.52%、16.22%、19.91%。
未来,德赛西威如何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今年,德赛西威发布了2030年发展战略,高大鹏将其概括为12个字:稳基盘、勇出海、促协同、智拓界。
成为董事长以来,高大鹏也在学着克制自己,放手让团队去干。“公司成不成,你就是天花板。没干好,是因为你这个天花板太低了,压得大家没空间;干好了,说明大家给力。”高大鹏说。在他看来,“如何用更多的资源去支持公司,这是我需要在下一个周期里面做的工作。”
走出舒适区
2010年,外资光环消失后,德赛西威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发展方向。
很快,内部提出“二次创业”和“去安逸化”的口号。2011年,德赛西威进行内部组织调整,推行事业单元制度,针对不同客户和不同业务,重组团队架构,每个事业单元自负盈亏。
何志亮2006年加入德赛西威,如今是公司执行副总裁、智能座舱事业部总经理。在他看来,二次创业阶段非常重要,为之后整个座舱业务增长奠定基础,“从产品线到客户群体,都迎来了大发展”。产品线方面,德赛西威拓展了空调、仪表、显示屏业务。另外,公司成立了信息导航第一事业单元和第二事业单元,以服务本土客户和外资客户。
相较于座舱业务,智驾业务探索则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李乐乐为德赛西威执行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2011年他加入公司时,公司才刚开始启动ADAS的技术研究,投入的资源有限,“(ADAS)在公司关注度也不高”。直到2014年,座舱业务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做到行业第一,需要未来有新的增长,公司正式提出要孵化ADAS业务。李乐乐至今仍记得2014年9月的一次公司战略会。彼时,他甚至不知道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这个名词。立项之后,公司做了一些ADAS相关产品,如摄像头、标清环视系统,2016年实现了2000万元左右的销售额,业务开始进入轨道。2016年10月份,德赛西威正式成立智能驾驶辅助事业单元,智驾业务纳入公司发展主线。
2017年,德赛西威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在新加坡成立自动驾驶技术团队,投资全自动高清摄像头生产线,并且在国内率先实现高清摄像头和环视系统的首发量产。智能驾驶业务迎来新一波增长。2018年,德赛西威再次战略重组,成立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三大事业部。德赛西威的产品也已经从单纯的音响导航,拓展到座舱域控、控制显示系统、全自动泊车系统、360度高清环视系统、毫米波雷达、V2X等。
德赛西威为何能顺利转型?高大鹏的总结是:对外部环境保持高度敏感,勇于变革。“不要给自己留很多解释空间。越刀口朝内,你的合作伙伴越信任你。同时,长期坚持,别浮躁。”
押注理想
2015年,当绝大多数供应商对造车新势力的印象还停留在“PPT”时,德赛西威率先和理想、小鹏开展了合作。
站在今天看,德赛西威确实押对了宝,但在当时,这无异于一场“赌博”。
2015年,理想汽车(当时公司名称为“车和家”)首款产品计划生产一辆两门两座的低速电动车SEV。时任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的沈亚楠到广东周边寻找供应链合作伙伴,德赛西威一名前员工向他推荐德赛西威,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2016年4月,双方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德赛西威开始为理想开发车机系统和显示屏。“想哥(李想)当时都惊了,说这么重视我们。”高大鹏笑着说,“那时候没有All in这个词,但好像就是这种感觉。”
但这次合作没有成功,因为一些政策、法规原因,理想的SEV车型在研发两年后最终流产。
“当时理想代表着新势力和智能化转型,我相信这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不是理想看不准,德赛西威也看不准。在大家都看不准的时候,双方团队对待事情的态度是认真的。我们认为可以一起走下去。”德赛西威CEO徐建说,双方决定继续合作。
2018年,理想发布首款车型理想ONE,这款车型开创性地搭载了四屏联动座舱产品,即把仪表、中控、车控和副驾娱乐四块屏整合在一起。何志亮强调,这在当时颇具挑战,当时德赛西威的仪表团队和座舱团队分属两个不同的事业单元,公司为此还进行了组织调整。“技术上是不慌的,但是产品算谁的?怎么结算?本来可以卖两个产品,现在1+1会不会小于2?业务上很纠结。”为了提高团队协作效率,主动拥抱市场趋势,仪表团队和座舱团队整合,成为新的智能座舱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