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流”因素致物流成本畸高

来源:吉珠供应链与物流研究协会 | 2014-12-01 15:14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 D P18%左右,是发达国家的2倍。《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在京、粤、鲁等地调研发现,物流成本“畸高”,既有商贸物流企业“小、散、弱”的原因,也与我国经济结构偏“重”、服务业不发达、实物运输量过大、房租上涨过快紧密相关。物流费用的大幅降低,有赖于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积极提升物流产业组织化、集中化、社会化水平。

  物流企业发育稚嫩

  欧美只有几千家公路物流企业,而我国物流主体多达几十万家,货运司机大都是个体,“车难找货、货难找车”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大增加了各方成本。据中国商业联合会2011年统计,在物流业比较发达的广州,货运汽车空置率每年造成的损失达上百亿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顾问丁俊发介绍,商贸企业借助第三方物流代替自营物流,可以降低5%-20%的物流成本,但我国企业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一是因为物流企业功能单一,没有完全融入制造业和流通业;二是因为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式联运水平低,没有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的占比只有15%-20%,低于欧美30%-40%的水平。”

  记者最近走访山东银座、吉林欧亚、内蒙古维多利等大型零售企业了解到,因为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发育迟缓,商贸企业物流、仓储的一部分依赖第三方,而配送中心基本采取自建,这也造成产品库存、运输、装卸、搬运在不同环节反复进行。

  物流企业整体上业务简单、设备落后,使货物损耗大,特别是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耗达到20%左右。记者从长春市蔬菜中心批发市场了解到,去年冬天的尖椒,在广东的产地收购价是每公斤1.6元,在产地经过短途运输、预冷、包装、装车,再拉到长春,即使在享受公路“绿色通道”的情况下,必不可少的运输费加上损耗,费用要达到每公斤1元,在菜价中占有相当比重。

  “高负荷”压制物流发展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的“畸高”,受到了很多“非物流”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比重低,造成实物流通活动大幅增加。丁俊发说,我国创造了世界9%的G D P,却消耗了世界40%的煤、46%的钢材、50%的水泥,物流成本必然偏高。上世纪后20年,美国物流总费用占G D P的比率从16.5%降低到9.9%,主要源于服务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许多大宗产品的区域化生产和全国性流通产生了“海量”物流需求。以蔬菜为例,每年需要大量由南往北、由东往西运输,尤其是在冬天。这种全国大流通,实现了丰富的产品供应,也必然付出高昂的物流成本代价。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却不是原料大省,所以要把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运进来,再把大量商品运出去。因为产品“大进大出”,尽管物流业相对发达,广东物流成本也占到G D P的15.3%。

  产销衔接不畅,商品库存率高,是抬高物流成本另一个主要外因。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分析,市场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订单式生产,产销率接近100%。而在我国,因为过于追求产值而忽视价值充分实现,工业产品产销率只有95%,再加上流通环节的沉淀,每年商品库存率达到10%以上。

  高地价高房价和高人力成本,也抬高了物流成本。我国大中城市的蔬菜零售摊贩90%以上是外来工,他们经营蔬菜既要承担很高的房租和摊位费,还要赚钱支付高昂的生活成本,这些都要加到菜价中。在长春市百汇街农贸市场,蔬菜摊贩王亚芹说,她来自吉林农安县,每年收入三四万元,摊位费就要1.26万元。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