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军事仓储及2009年发展展望

来源:中国物流产品网 | 2009-08-06 09:33

  一、2008年军事仓储发展简要回顾

  2008年,既是多难兴邦的一年,也是盛世彰显的一年,既是“十一五”攻坚之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而立之年,对党、国家和军队建设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年来,全军军事仓储系统始终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线,牢牢抓住军事斗争军事仓储准备重点,以扎实的作风履职尽责,以昂扬的斗志开拓进取,以创新的精神攻坚破难,抗冰雪、保维稳、战汶川、迎奥运、送神七、斗海盗,圆满完成了各种急难险重保障任务,军事仓储各项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全军军事仓储战线广大官兵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全军仓储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军委、总部和各级党委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扎实工作,特别是跟进服务,积极作为,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仓储保障集训,开展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演练,完成代国家储备成品油任务,开展了战储物资保障社会化及代储试点工作,提升了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军事仓储保障能力。

  尤其是抗震救灾过程中,人民军队紧急驰援灾区,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立体大营救。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各军事仓储部门及单位精心筹划、超常保障,在最快的时间内在分布全国的各类仓库中调集了几乎全部的帐篷、棉被和大批的野战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大型挖掘机械等,构筑了一道“震不垮”的钢铁供应链,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军军事仓储应急保障能力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军事仓储保障能力,使军事仓储保障在实战中实现了新的跨越。

  除此以外,军事仓储系统广大官兵还及时保障部队用户正常训练、生活等各种物资、装备、器材的供应保障,战备物资储备、后方仓库转型建设、军事仓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2009年军事仓储发展展望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年,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键之年,大事难事多,挑战考验大。2009年全军仓储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军委有关指示要求,着眼有效履行新使命,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加强军事仓储中长期建设与改革,继续深化军事仓储保障质量效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和加强工作指导,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路子。

  2009年重点应抓好国庆首都阅兵物资保障工作。举行国庆首都阅兵,是国家和军队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对展示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军事仓储部门及各保障单位应按照军委、总部统一部署,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加强领导,严密组织,预作准备,紧前安排,准确掌握阅兵部队需求,及时解决被装、给养、油料、车辆、装备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高标准搞好所需装备器材的供应保障,以实际行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验。

  除此以外,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军事仓储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全球兴起,引发了作战形态的重大转变。传统军事后勤保障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多样化军事任务军事仓储保障,也对传统的以应战为核心的军事仓储保障模式提出创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提出新思路,突出创新难点,为新时期军事仓储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要强化前瞻性研究和原创性研究,为军事仓储转型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要及时推广应用,使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保障力,形成创新、推广、总结、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

  今后一段时期,应加强以下重点问题的研究:军事物流体系建设、军事仓储体系建设、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多样化军事任务军事仓储保障、军事仓储公共信息平台、军事供应链集成及优化、军事仓储管理模式、军事仓储运行机制、军事仓储动员、军事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选择与管理、战备物资代储、军事仓储保障社会化、军事物流基地建设、军事仓储装备信息化改造、军事仓储保障方法、战略投送能力建设以及军事仓储可视化等。

  (二)树立军事仓储先进理念

  观念滞后是一切工作的障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军建设的指导思想由“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为立足于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因此,在战备物资储备理念上也必须作相应调整,必须摒弃落后的储备观念,树立科学先进的战备物资储备思想来指导建立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综合考虑,综合运用系统集成、整体最优、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先进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储备资源,实现战备物资优化储备。要把“重点储备、数量适当、适时轮换、合理布局、保持完好”的原则落实到储备调整和新一轮战备物资储备规划计划之中。

  (三)科学确定战备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

  战备物资品种应尽可能齐全。储备规模要根据抗震救灾、洪涝灾害、反恐行动等实际需要和国家财力尽可能综合考虑。储备由国家、地方、军队共同分担,要搞要战备物资的综合配套,防止因缺少某种物资而影响军事仓储保障的整体保障能力。

  例如四川、新疆、河北、辽宁等省区应重点围绕抗震救灾需要,适当储备生命探测、外伤救治、大型挖掘机械以及帐篷、棉被等物资;长江、黄河及三江流域应围绕转移安置群众、保障部队抗洪抢险需要,适当储备野战炊事车、主食加工车、冲锋舟、野战食品等后勤装备和物资器材;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地区应重点围绕抵御台风应急救援需要,适当储备野战食品、急救药材等物资器材;云南、贵州、四川、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应重点围绕森林防火需要,适当储备专业灭火设备、器材;战区主要交通沿线部队油库,应适当加大特种油料储备;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应加大防暴器材、盾牌、头盔等装备器材储备。

  (四)科学确定战备物资储备方法

  战备物资储备可采取经费储备与实物储备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市场供应充足、易于动员、生产周期较短、技术要求较高、资金占用额较小的战备物资,采用经费储备的方式,但要与有关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做到随用随生产。对于资源占用较大、生产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且临时组织生产困难、战时不易筹措的战备物资,则采用实物储备的方式。

  战备物资储备还可以采取军队和地方联合储备的方法。可主要依托军队现有后方仓库建立战备物资储备,统筹国家、地方、企业、军队储备的分工。要保证战备物资的正常轮换、更新及维护保养,尽可能避免重复储备,减少浪费,提高整体保障效益。

  (五)推动军事物流基地建设

  过去“山、散、洞”的仓库布局和三军自成体系的储备格局,使军事物资储备过于分散,反应速度慢,不适应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快速支援的需要。总体布局上,北多南少,在主要战略方向上,一线少,二线弱,三线远。分布点散,面大,重点不突出。陆、海、空三军自成体系,各兵种军事供应链之间杂乱无序。各类仓库重复建设,有些地域内相距不远却有多个同类仓库,而少数地域又出现了空白,造成平时远距离保障,战时没有牢固的后方依托,军事物资储备总体布局极不合理,更不符合军事供应链整体优化的要求。

  为满足部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物资需求,并考虑军事物资保障的规模效益,需要对现有军事供应链上的军事物资储备系统进行改造,以为部队提供“送货上门”式的配送服务为目标,将一些综合条件较好,对部队作战具有较大影响的联勤分部仓库和运输部队进行“组合”,改造为军事物流基地。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其改造为大型的军事物流基地,所集中的军事物资具有种类全、数量多和面向三军的特点;二是对原有保障范围进行延伸,使之不仅包括仓储、运输和物流信息交换功能,还可进行订单处理、自动补货、选择运载工具、库存管理、快速分拣、包装与贴标签、军事物资组配、出货配送等增值作业。

  军事物流基地是面向全军实施全方位后勤支援的战略拳头力量,是军事供应链上承前启后的中心环节,在现代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军事物流基地不仅能充分体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军事供应链总成本,而且有利于精简战役后勤力量,简化军事供应链流程。通过加强军事物流基地建设,才能建立总量充足,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军事物资储备。推进军事物资保障实体由力量型向速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从而提升军事供应链整体保障效益,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六)加强军事仓储设施设备建设

  配合物流业振兴规划,一大批具有重大经济、国防意义的铁路、公路、机场以及通信枢纽,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严格遵循“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建设方针和“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建设原则,兼顾军事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突出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防要求的贯彻落实,努力改善军事仓储网络布局,不断提高军事仓储综合保障能力。同时,要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学的施工方法,增强军事仓储基础设施在复杂条件下的抗毁保畅通能力。

  另一方面,本着有用管用的原则,为仓库更新配发一些野战叉车等装卸搬运、码垛机械以及野战作业设备,为金融危机背景下拉动内需、支持民族仓库装备企业作出必要的贡献。仓库应立足自身,充分运用现有设备的维修、保养及改进,增强其使用性能,提高装备与库房设施的综合配套能力。

  (七)加强军事仓储科学管理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在军事仓储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提高军事仓储保障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各级军事仓储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部队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搞好军事物资的储备与配送,切实保障部队供应,加强科学管理,为部队用户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要深入研究世界金融危机对军事仓储保障的影响,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军事仓储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依法从严管理,健全完善各种供应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供应,确保及时、优质、高效保障。

  要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确保管得好、效益高,提高军事仓储管理的科学化和正规化水平。

  (八)提高军事仓储信息化建设水平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军事仓储信息化是现代军事仓储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利用国家、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仓储企业的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以及信息资源,走出一条军民融合、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发展路子。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模拟仿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军事仓储保障实践的有效结合,跃升了军事仓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军事仓储保障效益,降低了军事仓储综合保障成本。应按照“以业务需求为牵引、网络建设为基础、系统集成为手段、保障可视为目标”的总体思路,加速研发军事仓储可视化系统,实现全军“在储资产”、“周转资产”以及“在运资产”的可视化。力求实现军事仓储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透明可视、保障活动精确可控,从而向部队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军事仓储保障。

  应开发应用军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尽早实现军事仓储保障实体网络联通、数据平台建设以及综合集成应用。在军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中,也要考虑给国家和地方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留出终端、接口,保证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信息互换,从而实现军地物流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军地仓储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保证国家和军队各级军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性能稳定、安全可靠、方便使用的大系统,真正实现互联、互动、互操作。

  回首往昔,我们倍感自豪;放眼未来,我们激情满怀。2009年,挑战和机遇并存,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军事仓储系统广大官兵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和总部有关指示要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严密组织,精心实施,积极推动军事仓储保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功能单一型向综合保障型转变、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由自我保障型向军民融合型转变,抓住历史机遇,主动有所作为。让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以更骄人的成绩向建国60周年献礼!

  作者简介  龚卫锋(1972-),男,后勤指挥学院军事物流工程实验室主任助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军事物流博士,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特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军事物流与采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军事物流、军事仓储、应急物流和军事供应链管理等,曾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及参编各类教材20余部,主持及参与各类课题20余项。

  孙敏(1978-),女,后勤指挥学院《教研参考文献》责任编辑,曾发表各类论文三十余篇。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