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可能是三十年,三十年之后,这种差距不到十五年。事实上,在中国装备制造业追赶上的这十五年中,投资着实烙上了一个惊叹号,而技术却始终带着问号。
数据显示,2009上半年,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916.9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3.3%,专用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88.3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2.2%。而2008年这两个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2007年也分别增长了38%和34.4%。“持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表现。”中国投资协会张汉亚会长解释道,“不仅企业自己购买新的设备建设新的厂房,而且国家也对装备制造业给予丰厚的补贴,比如前几年开始,国家给装备制造研制和工业化生产的补助达到3100亿,具体涉及污染防治、节能技术等多个方面。”
然而,尽管有大力的投资与丰厚的政府补助,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张汉亚看来依然处于二流水平,90%的汽车配件自给率的确标示了中国汽车装配业的发展,但核心技术的缺失却不留情面地直指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死穴。
“技术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发达国家的企业不会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他们放弃的技术才给我们。另外,装备制造业是武装国家的关键,比如美国专门设有国家经济安全委员会,从国防或者世界格局角度,其规定军工项目中20多种产品不能向中国出口。”张汉亚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不过,导致技术瓶颈更为直接的原因还是中国企业自身的短期行为,“研制技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科研院校每年都有技术,但是技术无法变成产品,特别是成熟的技术,需要不断试验不断改进,但是没有企业愿意投入和支持。”
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不想做大、做长、做强,那么,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为何偏偏执迷于短期收益,而不肯放长线,钓大鱼呢?张汉亚会长对此的解释只有两个字--“体制”。一方面,虽然国有企业的老板有能力、有实力去研制技术,但是从技术到利润的转化需要金钱,更需要时间,而在国有企业的任期责任制下,这些企业负责人要在自己所任的四到五年上交相当的利润,这就使得他们失去了钓到大鱼的耐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一些成本较低的小技术上颇有成就,可一涉及到高精尖的大技术,其自身资源的有限也使得他们不得不裹足不前。
在国外技术壁垒与国内体制约束的双重夹击下,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的发展必须另谋突围之道。“向日本学习”是张汉亚会长给出的第一条建议。“在体制上,70年代开始,日本施行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校一体化的措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钱资助科研,那些科研产品可以得到很高的报酬,而科研成果最终归属企业。在实践上,日本的装备企业通常是先引进第一套设备,再根据这套设备仿制出第二套设备,接下来改进这些设备形成自己研制的设备。”此外,金融危机下的“反收购”在张会长看来也是一条可取之路。“腾中收购悍马,这是好事,可以将外国技术变成中国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这也是目前国家鼓励和提倡的。”
虽然不算先进,但是一直改进。张汉亚会长眼中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依然有着乐观的前景。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