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之后,国美也噩耗连连,“停发工资”或许只是开始
近日,“国美停发工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后虽被官方辟谣为“只是缓发,并非停发”,但仍旧难抵舆论的议论纷纷。
从媒体曝出的信息来看,缓发工资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刚开始是由每月15日缓发至20-25日,随后又变成如今的缓发1个月,甚至2-3个月。而除了缓发,国美也将绩效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7:3调整为6:4,对员工进行了变相降薪。近日还有消息称,国美电器董事长黄秀虹表示:公司到12月底之前,只会给员工上社保,不会再发工资了。
截至今年6月份,国美员工总数已从去年的3.2万余人降至2.5万余人。而随着缓发政策的实施,员工离职人数很可能持续走高。
拿着赔偿金及早脱身或许是明智之举,然而当离职人员的补偿金也一再被缓发之后,人们便开始对国美失去信心。而细究起来,国美的存在感其实已经消失很久了。
2004年是国美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国美先后完成港交所上市、销售额破239亿两件大事。凭借全国60多个城市,超过200家线下门店,国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电巨头,而这也帮助黄光裕在2004年、2005年和2008年三次问鼎“胡润百富榜”第一。
然而,随着黄光裕锒铛入狱,国美便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在与苏宁的较量中,表面上虽仍不落下风,但在电商时代,国美转型的速度比苏宁慢了不止一拍,而迅速崛起的京东和天猫也让国美腹背受敌,自此败下阵来。
当苏宁积极转型电商,拥抱新商业模式的时候,国美给外界的感觉却还是“原地踏步”。黄光裕入狱的那些年,其虽未缺席对国美的掌舵,然后历史更迭,电商风起云涌之下,少了临场感的黄光裕还是败给了时代。记不起何时起,国美的影子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连同黄光裕那个为人称道的商业传奇故事。
黄光裕狱满归来之后,人们期待着他给市场一个惊喜,而黄光裕也信誓旦旦,声称要“用未来 18 个月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然而历史的车辙滚滚向前,资本和国美人等来只是一场短暂的烟火。积极拥抱电商,企图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瓜分殆尽的电商市场分一杯羹的国美,并没有等来期盼中的复兴,反而在疫情影响、线下业务萎缩、线上“病急乱投医”以及管理层战略摇摆之下,自身的颓势被进一步放大。2018年-2021年4年间,国美亏损近200亿元,无论电商、社交,还是娱乐方面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如今国美股价已暴跌超90%,市值蒸发超800亿港元。
如今,随着员工工资缓发,数十名中高管的离职以及黄光裕夫妇疯狂套现近十亿的动作,树倒猢狲散的国美似乎正迎来至暗时刻。
说完国美,再来看看隔壁的苏宁,似乎也好不到哪去。昔日这对家电双雄,如今倒成了难兄难弟。
靠着发展电商,积极扶持苏宁易购,苏宁似乎已然完成转型,然而现实却是无比令人唏嘘。家大业大、采取多线作战的苏宁,最终还是落入了类似乐视的陷阱,如今苏宁同样挣扎在死亡边缘。
近一年内,苏宁易购问题不断,股价暴跌停止上市,营业额也持续亏损。为了自救,苏宁一边疯狂甩卖股份,一边卖资产,据说连员工宿舍都卖了,苏宁集团也陷入困境,去年一季度,苏宁就爆出负债高达1570亿,濒临绝境。之后,高管就开始甩卖股票套现,就连曾经遍布全国的苏宁小店也全都关闭了。
近日,苏宁易购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苏宁易购实现营业收入555.38亿元,同比下滑51.95%;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5.45亿元,同比减亏39.94%。
电商业务难以突围,苏宁易购的主业-家电业务盈利能力也跟着持续大幅下滑,如今其市值不足180亿元,甚至不及2015年1598亿元市值高点的零头。
苏宁易购上线很早,2009年8月便开始正式运营了,而其前身“苏宁电器网上商城”运营时间则更早。
凭借渠道优势,初期的苏宁易购的确可以跟淘宝、京东一较高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价格战的拖累,苏宁易购最终还是败给了淘宝和京东,而苏宁集团也在错失发展机遇后,艰难地负重前行。
结语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国美和苏宁依托线下连锁优势,迅速成为全国瞩目的家电行业新星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如今它们会活得如此落寞和不堪。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宿命,想穿越周期,屹立百年不倒,既需要企业经营者的魄力和高瞻远瞩,也需要时代机遇和一点点运气。
国美和苏宁如今的境遇纵然令人扼腕,然而并不值得可惜。在电商无处不在的今年,国美和苏宁早已成为过去式。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