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发工资”的国美早已成为过去式

来源:第3眼界 | 2022-11-07 09:47

  苏宁之后,国美也噩耗连连,“停发工资”或许只是开始

  近日,“国美停发工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后虽被官方辟谣为“只是缓发,并非停发”,但仍旧难抵舆论的议论纷纷。

  从媒体曝出的信息来看,缓发工资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刚开始是由每月15日缓发至20-25日,随后又变成如今的缓发1个月,甚至2-3个月。而除了缓发,国美也将绩效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7:3调整为6:4,对员工进行了变相降薪。近日还有消息称,国美电器董事长黄秀虹表示:公司到12月底之前,只会给员工上社保,不会再发工资了。

  截至今年6月份,国美员工总数已从去年的3.2万余人降至2.5万余人。而随着缓发政策的实施,员工离职人数很可能持续走高。

  拿着赔偿金及早脱身或许是明智之举,然而当离职人员的补偿金也一再被缓发之后,人们便开始对国美失去信心。而细究起来,国美的存在感其实已经消失很久了。

  2004年是国美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国美先后完成港交所上市、销售额破239亿两件大事。凭借全国60多个城市,超过200家线下门店,国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电巨头,而这也帮助黄光裕在2004年、2005年和2008年三次问鼎“胡润百富榜”第一。

  然而,随着黄光裕锒铛入狱,国美便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在与苏宁的较量中,表面上虽仍不落下风,但在电商时代,国美转型的速度比苏宁慢了不止一拍,而迅速崛起的京东和天猫也让国美腹背受敌,自此败下阵来。

  当苏宁积极转型电商,拥抱新商业模式的时候,国美给外界的感觉却还是“原地踏步”。黄光裕入狱那些年,缺席对国美的掌舵,然后历史更迭电商风起云涌之下,少了临场感的黄光裕还是败给了时代记不起何时起,国美的影子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连同黄光裕那个为人称道的商业传奇故事。

  黄光裕狱满归来之后,人们期待着他给市场一个惊喜,而黄光裕也信誓旦旦,声称要“用未来 18 个月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然而历史的车辙滚滚向前,资本和国美人等来只是一场短暂的烟火。积极拥抱电商,企图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瓜分殆尽的电商市场分一杯羹的国美并没有等来期盼中的复兴,反而在疫情影响、线下业务萎缩、线上病急乱投医以及管理层战略摇摆之下,自身的颓势进一步放大。2018年-2021年4年间,国美亏损近200亿元,无论电商、社交,还是娱乐方面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如今国美股价已暴跌超90%,市值蒸发超800亿港元。

  如今,随着员工工资缓发,数十名中高管的离职以及黄光裕夫妇疯狂套现近十亿的动作,树倒猢狲散的国美似乎正迎来至暗时刻。

  说完国美,再来看看隔壁的苏宁,似乎也好不到哪去。昔日这对家电双雄,如今倒成了难兄难弟。

  靠着发展电商,积极扶持苏宁易购,苏宁似乎已然完成转型,然而现实却是无比令人唏嘘家大业大采取多线作战的苏宁,最终还是落入了类似乐视的陷阱,如今苏宁同样挣扎在死亡边缘。

  近一年内,苏宁易购问题不断,股价暴跌停止上市,营业额也持续亏损。为了自救,苏宁一边疯狂甩卖股份,一边卖资产,据说连员工宿舍都卖了,苏宁集团也陷入困境,去年一季度,苏宁就爆出负债高达1570亿,濒临绝境。之后,高管就开始甩卖股票套现,就连曾经遍布全国的苏宁小店也全都关闭了。

  近日,苏宁易购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苏宁易购实现营业收入555.38亿元,同比下滑51.95%;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5.45亿元,同比减亏39.94%。

  电商业务难以突围,苏宁易购的主业-家电业务盈利能力也跟着持续大幅下滑,如今其市值不足180亿元,甚至不及2015年1598亿元市值高点的零头。

  苏宁易购上线很早,2009年8月便开始正式运营了,而其前身“苏宁电器网上商城”运营时间则更早。

  凭借渠道优势,初期的苏宁易购的确可以跟淘宝、京东一较高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价格战的拖累,苏宁易购最终还是败给了淘宝和京东,而苏宁集团也在错失发展机遇后,艰难地负重前行。

  结语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国美和苏宁依托线下连锁优势,迅速成为全国瞩目的家电行业新星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如今它们会活得如此落寞和不堪。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宿命,想穿越周期,屹立百年不倒,既需要企业经营者的魄力和高瞻远瞩,也需要时代机遇和一点点运气。

  国美和苏宁如今的境遇纵然令人扼腕,然而并不值得可惜。在电商无处不在的今年,国美和苏宁早已成为过去式。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