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上了市,也不是上岸,机器人企业还面临行业高速发展与竞争白热化的关键转折点,其依旧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份额波动以及短期盈利承压等多重挑战,如何找到破局的关键路径,不仅是其迈向“商业成功”的核心命题,更是其能否在工业物流智能化的黄金时代确立长期统治力的核心考验。
2023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AMR销量同比几近翻倍,但受下游行业市场不振影响,2024年增速下降至10.64%。202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处于去库存和行业淘汰赛的关键阶段,销量同比微增3.9%,整体价格持续下行,2025年第一季度价格还在下行。
价格战反映在工业机器人厂商的毛利率上。埃斯顿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32.9%下滑至2024年的28.3%,该公司招股书表示,国内业务毛利率下滑较为明显,主要原因包括为吸引重要客户而实施价格调整。
业界权威人士认为,当一个公司年度出货量超过5万台时,不仅意味着成本空间的下降,也意味着行业对解决方案的认可度迎来巨大变化;当10个项目中只有有3个项目开始用机器人,那整个市场的拐点就到来了。
目前来说,这个拐点越来越清晰,但达到年出货5万台的企业还不太多,2024年机器人出货量突破万台的屈指可数,仅有4家机器人企业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万台以上,它们分别是石头科技、乐动机器人和卧安机器人。而极智2020年销量就破万台嘉,第二个万台机器人只用了一年时间。
机器人领域都进入充分竞争赛道,不论是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这些赛道都不算特别新兴的赛道,市场化程度日趋充分,企业都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
虽然有机构预测,机器人产业2024年至2029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0.6%,到2029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085亿元,但随着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仓储AMR、工业机人等领域,比如广和通2023年成立机器人产品线,2024年即推出全自动割草机器人并开始交付,因此,整个行业持续面临着降价风险的持续冲击。
截至2025提4月23日,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44.7%至7.44万家,企业存量方面,我国现存88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僧多饭少的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参与机器人的企业较多,但存在格局是比较分散的,2024年全球AMR解决方案市场前四大参与者的市场份额仅23.5%;2024年全球有超3000家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前5家的市占率合计仅28.7%。
同时,部分占前的企业高度依赖大客户,极智嘉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的收入贡献占当年总营收的比例分别达到30.8%、45.3%和42.1%,而大客户往往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工业搬运AMR解决方案毛利率降幅较大,从18.4%下滑至12.1%,除了工业物流领域竞争激烈,还有对大客户定价能力较弱,尤其是锂电池、新能源行业。
头部效应下的规模化能力、客户资源和产业链话语权,能为资本带来更确定的回报预期,这种“强者恒强” 的融资格局,不仅加速头部企业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也在无形中拉大了与中小玩家的差距。
202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处于去库存和行业淘汰赛的关键阶段,销量同比微增3.9%,上市热潮,依然难掩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从细分赛道来说,每一赛道目前都存在企业获得大额融资的难度加大,订单少、盈利难等问题凸显,推动行业进入分化加剧的洗牌期。
如果不快速突围,生存环境将变得极其苛刻,国内的制造巨头正在参与其中,杭叉集团旗下子公司杭叉智能以近40亿元的天价,拿下移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明星国自机器人99.23%的股份,这种"技术+制造+渠道"的组合,将为杭叉集团在智能物流领域的布局提供强劲动力,同时也为国自机器人的技术商业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也加大的行业的竞争激烈,企业盈利压力进一步凸显。
工业机器人受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制约,中低端市场陷入价格战泥潭;服务机器人因场景碎片化难以规模化盈利,技术成熟度不足导致应用“鸡肋感”,整体来说,行业大多数企业面临尚未盈利、壁垒松动及竞争加剧等现实挑战,这既关乎行业整体经营表现,更牵动其发展根基。
对于企业来说,高估值是柄双刃剑,宇树120亿、智元150亿的光环下,是技术转化不及预期的巨大鸿沟,当二级市场承接这些泡沫,估值崩塌的风险正在累积。
机器人行业不仅面临来自AutoStore、Symbotic等国际竞争对手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也面对国内同行的崛起,资本的助力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态势,企业在这场国内外对手环伺的竞争中找到破局之道,将直接关系到其未来能否持续保持在全球领域的领先地位。
拓展应用新场景成为机器人企业的必修课。以云迹为例,目前在酒店配送领域已经可以看见市场天花板,该领域的主要玩家都在拓展新场景;比如,极智嘉在庐江建有重载拣选机器人、高速拣选机器人的唯一生产基地。
总之,商业模式可持续性获得验证,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何应对价格下滑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如何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不仅考验着创业者的经营智慧,也将对其经营表现产生重大影响。
机器人企业扎堆港股的A面,是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B面则是行业内部的同质化焦虑,不要陷入上市首日即破发,而要走出“资本助推-规模扩张-估值透支”的恶性循环。
机器人企业扎堆上市,是行业特性与企业发展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港股成为主流选择,本质是为“未盈利但需大钱”的行业现状提供了关键融资通道。但当“上市本身”异化为比“技术创新与产品落地”更紧迫的目标时,资本的短期逐利性是否正在透支行业的未来根基?机器人资本狂潮的本质是什么?需要业界有清醒的认识。
上市狂欢背后,同质化竞争与盈利模型脆弱性已拉响警报,二级市场的超高估值能否被业绩消化?“流量故事”如何能讲扎实?登陆港交所,在资本的助力下,能否持续发挥技术的领先性,稳住市场份额,并巩固在行业的领先地位,要使资本热潮不与产业实质错位,还要延续企业产业战略定心,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上市只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帷幕,更复杂的命题浮现,资本弹药充足之后,如何将短期融资优势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这不仅关乎企业个体的生存,更映射着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经济重构中的战略定位。
结语:行业正加速走向洗牌,而企业则在技术突围与盈利平衡间艰难抉择,当前机器人产业资本狂欢下的深层悖论是,机器人厂商要做出一个产品相对简单,但要打磨好产品则需要长时间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