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无人重卡,卡在哪里?

2022-07-06 16:29

  早在2018年,苏宁物流与智加科技联合推出的达到L4级别无人驾驶能力的重型卡车“行龙一号”,因采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装配有激光雷达等高科技设备,使其具有超越人类的超强视力,成为国内首个在物流园区和高速场景测试无人驾驶重卡的电商企业。

  2020年11月,达到L4级别的陕汽X6000亮相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汽红岩,其“5G+L4智能重卡”于2020年7月在洋山港实现了准商业化运营。

  2018年5月,在京东JD CUBE大会上,京东首次公布了自主研发L4级别自动驾驶重型卡车决定,随后,京东无人重卡已经在美国一些获得授权的道路上完成了2400小时的智能驾驶超级测试。据称,图森未来与其股东车厂合作开发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将在2024年面市。

  近日,嬴彻科技已于近日获得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颁发的国内首张“主驾无人”自动驾驶重卡公开道路测试牌照。可以在指定区域内进行主驾无人的自动驾驶测试,将进入更开放、更高阶、更贴近实际运营场景的“主驾无人”测试阶段。

  阿里达摩院研发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也获得牌照,未来,“大蛮驴”将被允许在指定区域进行路测工作,其中包括部分高速路段。国内首张“主驾无人”重卡自动驾驶牌照诞生则意味着,自动驾驶开始进入新的更高级别的探索阶段。

  作为市场潜力巨大,且被全球各大科技、汽车巨擘看好并大力投入的核心产业,无人大卡承载着新一代物流发展里程碑式的任务,L4级别量产竞争成为接下来几年的主要看点。

微信图片_20220701083723.jpg

  如果L4自动驾驶真的大规模商运,对整个货运方式会带来颠覆性变化,首先,L4使得整个货运里面最困难的一点——对人管理的难度大幅度下降。

  三、落地艰难:完全上路还需时日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人卡车都暂未大规模投入实际使用,就目前来说,无人卡车依旧处于测试状态,没有商用时间表。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中国公路货运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显示,L4预期于2030年在长途干线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微信图片_20220701083718.jpg

  对于无人重卡,许多人认为应早于无人轿车先落地,正如有人所说:无人卡车搭载的是你等待的货品,而无人轿车搭载是你的生命,从安全上说,前者比后者要求低。

  由于卡车、尤其是重卡在物流运输中常起到的作用是公路转运,大部分行驶路段为高速公路,因此行驶环境相对城市道路简单很多,相比乘用车使用场景工况较简单。

  在无人驾驶领域,更多的研发集中在乘用车领域,其实,乘用车实际落地更难,卡车将会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最好土壤,无人驾驶会更倾向于先应用于风险相对较低的物流行业。

  在可预测性高的货运干线路段或者封闭性货运场景,将是无人驾驶率先落地的优先场景,当然,重卡自身的构造给无人驾驶带来新的课题,重达几十吨的载重,也需要更高更强的技术来实现。

  目前,无人驾驶重卡的商用化运营场景依旧集中在港口、矿山等封闭环境,例如,中国重汽的无人驾驶集装箱重卡已在天津港、宁波港正式投入运营;图森未来,还有西井科技、主线科技等企业也有重卡落地港区自动驾驶项目。

  这说明其已经开始落地,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体市场还不够成熟,在干线运输上还无所作为。从技术成熟度、环境复杂性影响、市场认可度以及法律法规支撑层面上来说,无人驾驶重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微信图片_20220701084627.jpg

  现阶段,要打通自动驾驶卡车的商业化路径还需要突破三方面瓶颈。首先,产品化,最终让用户买单的是自动驾驶卡车产品,只有产品规模化运营后才能够持续保持技术先进性。其次,运营瓶颈,如何确保用户将产品运营起来,并产生效益。第三,数据瓶颈,通过运营数据、经验反哺技术,打通研发、生产、运营的整个闭环过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安全考量

  无人驾驶重卡的优势比较多,但在安全上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无人重卡,需要上百万公里的测试,然而,这也不能保证安全,我国现行法规并不允许无人驾驶上路,其中安全是最大的考量,

  无人驾驶通常可分为感知、预测、规划和控制四个部分,雾天、雨雪天的可见度较低,无人驾驶重卡对周围交通参与者、静止物体的感知与识别能力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无人驾驶系统的稳定性。

  一些负面消息可能使人们望而却步,相继出现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让有关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广泛讨论。

  实质上无人驾驶汽车是建立在传统汽车安全技术和智能化技术逐步升级的基础之上,对于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有较高的保障。

  2、量产

  推出一两台样车,固然值得欣慰,但真正的落地还需要量产。无量产,谈不上落地。做出样车上路测试可能只需要花费一年时间,要模拟了国内最丰富、最真实的场景和交通流,对L4能力进行全面测试,还需要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将产品做到量产。

微信图片_20220701074645.jpg

  另一方面,量产,需要借力传统车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线,在产业链上的车企如何把自动驾驶能力搬运到卡车上?如何将技术方案科学地适配到已有百年历史的复杂的汽车生产工艺中?难度其实很大。

  技术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商业化成熟的标志是产业链的成熟,自动驾驶真正要大规模商业化,需要一个整体的产业成熟,需要产业链上各个链条都能发挥作用,这是需要时间,需要坚持,需要投入的。

  3、政策因素

  无人重卡,目前处于技术比法律先行的情况,政策不允许是最大问题,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国家政策法规会进一步完善。

  从产业链上来看,自动驾驶重卡和物流结合相对于乘用车来说会节约更多时间,但是也需要相关政策、法规和企业的支持。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在技术、认知、成本以及法律法规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4、伦理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在逐步形成新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市场以及消费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据美国相关研究机构调查,75%的驾驶者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保持谨慎的态度,有许多伦理和法律困境尚未解决。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