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极智嘉成功摘得“全球仓储AMR第一股”桂冠,彻底打开了机器人港股上市的通道,掀起机器人企业向港交所递表的热潮,也引起了A股市场异动——智元机器人花21万取得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的控制权,这一切似乎都展示了机器人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高歌猛进,但大好形势下,背后也存在许多隐忧。
一、一线融资进入冰点,积极上市不得不为
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7月9日,移动机器人厂商极智嘉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总额超27亿港元,创下了迄今为止机器人企业港股IPO募资规模最高纪录,也是2025年以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非“A+H”科技企业IPO。尽管上市首日,港股三大指数同步下跌,但其股价表现亮眼:当日收盘17.7港元/股,涨5.36%。
极智嘉上市,创造全球行业资本化里程碑,更开启了公司技术商业化和规模扩张的新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印证了资本市场对于仓储机器人赛道的战略共识,以及对极智嘉商业化能力和技术价值的认可。
极智嘉的顺利上市开启机器人在港上市的黄金赛道,打开了这万亿风口,产生的“磁场效应”持续放大,成为其它机器人股寻求港股上市的驱动力。加之,去年8月,港交所更新了上市规则第18C章,允许市值规模较小、尚未盈利的特专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使不少在A股已经陪跑多年,仍然未能迎来“上岸时刻”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转向港股。
于是机器人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在港交所冲刺上市的热潮,港股市场的准入门槛下调等利好信号,使其成为众多机器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优选之地,如云迹科技、仙工智能、斯坦德、翼菲科技等企业均以18C特专科技企业身份递表。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已有17家机器人企业向港交所递表,冲刺港股IPO。还有超10家机器人产业公司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其中,就有6家公司在今年6月密集递表港交所,成为递表高峰期。按这个速度,后半年递交申请的机器人公司将达数十位,受理的机器人企业会形成密集队列,可能成就了今年为港股大年。
递表企业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视觉等领域,范围广泛:移动机器人公司斯坦德机器人、凯乐士;工业机器人公司埃斯顿、翼菲智能;也有面向家庭或商业场景的机器人公司云迹科技、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割草机厂商乐动机器人、具身家庭机器人厂商卧安机器人……业务各异。
递交申请的厂商,既有初次递交港股IPO申请的新秀,也有A+H计划两地上市布局的行业老炮,有一些是细分领域龙头,例如极智嘉是全球最大的仓储履约AMR解决方案提供商、埃斯顿是国内出货量最大的国产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厂商。
港股已上市的越疆机器人、优必选,近日,上市的极智嘉,都打造商业化稀缺样本,成为后来者的范本,而6月23日在港交所挂牌并上市交易三花智控,顺利完成了 “A+H”股的双平台布局,成为兆威机电、埃斯顿、石头科技等A股公司推进A+H股布局的典范。
港股对技术稀缺性、全球化布局更为宽容,尤其18C章为未盈利企业提供了快速上市通道,恰巧与机器人“未盈利但需高频融资” 的行业特性精准匹配。并且IPO周期短(6-8个月)对于急于上市的机器人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上市后6个月可增发,能高效融资,这使一些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登陆港股,布局“A+H”股的双平台的原因所在。
机器人赛道掀起这波冲刺港股热潮的背后,既有A股监管政策收紧的“推力”,也有港股市场开放包容的“拉力”。A股市场近年来提高了对拟上市企业的财务门槛,以创业板为例,新规中将净利润门槛提升至两年合计1亿元,且最近一年不少于6000万元,对于仍处于研发密集期、利润尚未稳定的机器人企业而言,冲击A股难度显著增加。
港股在盈利要求上相对灵活,尤其科技和创新板块允许尚未盈利的企业上市,更看重成长性和技术前景,这为大量仍在“烧钱”阶段、急需资金扩大研发和市场投入的机器人企业提供了理想的融资通道。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关键期,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可能形成了良性循环——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升级,技术升级吸引资本关注,这种正反馈机制正逐步将港股打造成机器人产业的新兴聚集地。
完全可以这样说,2025年的机器人行业,正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上市冲刺战。相对机器人企业在港股火热长队,A股市场节奏相对平缓,A股更侧重企业盈利稳定性与行业龙头地位,适合已规模化盈利的企业。
但机器人在A股也有所作为,海康机器人正冲刺A股上市,其在国内工业物流场景的实力,有目共睹;节卡机器人仍在科创板问询阶段耐心等待,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上,节卡显著领先,作为协作机器人“三杰”之一,2023年以4681台销量实现全球市占率8.2%,国内达23%,稳居第一梯队;遨博虽被曝启动上市计划、由华泰联合证券辅导,但尚未递表……
其实,机器人上市冲刺热潮中,不只是机器人整机公司,而是全产业链掀起了上市风口,二级市场上,本体之外产业链亦获得重视,特别是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比商兆威机电是一体化微型传动与驱动系统龙头,国内市场份额3.9%,全球市场第四,还有仙工智能机器人“大脑”,连续两年居机器人控制器全球销量第一,2024年市占率23.6%,再有乐动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
在我国良好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持下,一条涵盖核心部件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加速聚集,日渐清晰。
机器人领域,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从港股扎堆到A股预热,预示着机器人产业正加速迈入资本驱动的新阶段,同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波上市冲刺潮,究竟是技术成熟与模式验证引领的风向标,还是资本焦虑倒逼的“抢滩登陆”?
上市,对于机器人公司,当然是大好事,许多企业在港交所上市筹资,都有宏大的计划。从招投说明书上可概况为这么几点:强研发,增产能,上规模,走海外,也就是说,募资将主要用于全球技术研发与产品拓展,完善产业链布局,借助港股平台,有选择性地开展全球战略合作、投资及并购。